科技创新是商业发展的核心动力,食品领域亦无例外。这几年,编辑基因、3D打印、细胞培养等各种舌尖上的“黑科技”相继登场,一次次刷新人类社会对食物的认知。
其中,最受市场追捧的当属“人造肉”,这是一场全球性的“食物改革”。目前,人造肉食品已经被陆续端上大众的餐桌。在美国,各大餐饮巨头已经全面推出“人造肉”食品,越来越多的餐饮巨头加入了这个革命队伍
美国人造肉已经“遍地开花”
2019年8月27日,肯德基推出首款人造肉产品“Beyond Chicken”,据悉,肯德基“Beyond炸鸡”包括两种形式:无骨鸡翅或鸡块。
据肯德基美国分支的总裁兼首席概念官Kevin Hochman在声明中的介绍,消费者很难发现,这是一款以植物为基础制作的产品,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鸡肉。
肯德基是最近一家涉足人造肉产品的餐饮品牌,但它绝对不是唯一一家。在美国,人造肉产品已是遍地开花。
Burger King、Subway、Dunkin’s、TGIFridays、DelTaco、WhiteCastle、Tim
Hortons等众多连锁餐厅,也都推出了或即将推出“人造肉”产品。麦当劳也在密切关注该类产品,目前正在了解消费者的想法,尚未做出具体决定。
美国的仿真肉主要出自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. 两大人造肉公司。
“5D仿真”的中国人造肉
不仅是美国,中国也是一个人造肉风行的国度。
前不久,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李健实验室团队与植物肉品牌Starfield合作研发的中国第一代“人造肉”产品——仿老上海鲜肉月饼的植物“人造肉”月饼预计9月面市。
据报道,该产品已邀请很多老上海市民进行对比测试,大多数品尝者分辨不出二者区别。
5D的仿真概念是指从色,香,味、口感、声音五个层面实现仿真动物肉。声音是指肉类食物在中餐烹饪时,煸肉片、炸鱼会有哧啦哧啦的声音,非常刺激人的食欲。
即将推出的“植物人造肉月饼”是一款典型的“中国特色人造肉产品”,用“人造肉”替代老上海月饼中的鲜肉。其主要原材料来自于大豆蛋白和豌豆蛋白。除了口味与真肉接近,“零胆固醇”也成为一卖点。
人造肉可分为三种类型
1.0时代的“传统素肉”
第一种人造肉,是已经活跃在各大素食餐厅的“传统素肉”。
这类产品以豆制品为原料,经过一番烹饪调味后,达到以素仿荤的效果。其中包括中国人自古相传的“素鸡”、“素鹅”以及素肉丸,甚至包括网红辣条卫龙。
2.0时代的“植物替代肉”
第二种是基于植物蛋白、氨基酸等生产加工而成的“植物替代肉”。我们熟悉的Beyond Meat、Impossible Foods推行的就是这一类产品。这也是目前的“人造肉”主流产品。 Impossible Foods的“人造肉”是采用大豆根部的血红蛋白去模拟牛肉的颜色、种地、口感。让该产品的纤维结构、外观都更加接近真实的牛肉汉堡。甚至在烘烤时,肉质颜色也像牛肉一样变深,同时会发出嘶嘶声并散发出肉香味。
Beyond Meat 的“人造肉”也是以豆类等植物蛋白作为原材料,通过加热、冷却、加压等方法,使植物蛋白排列成肉类的纤维结构,在口感上能达到“以假乱真”的体验。
整体来说,“人造肉”的卡路里含量略低于传统肉类,同时胆固醇含量也很低,不含反式脂肪,可以给消费者 传达一种绿色、健康的饮食体验。
3.0时代的“人造动物肉”
第三种则是“人造动物肉”,也被称为“细胞肉”。这类产品的生产原理是从活体动物身上提取细胞,然后在培养基上进行增殖。目前,Modern Meadow、Mosa Meat、Memphis Meats等公司在对这类人造肉进行研究。
市场上还没有成熟“人造动物肉”产品,对于这种从实验室培养出来的产品,消费者能否够接受还未知,市场前景还有待市场的验证。
这几年大火的人造肉,不是历史悠久的“传统素肉”,不是存在于实验室里的“细胞肉”,而是被资本市场热捧的“植物替代肉”。
然而,关于”人造肉“,眼下有一个核心问题,那就是成本太高。尽管当前成本已较几年前已有大幅下降,但是仍高于传统肉类,这也是制约人造肉商业化的重要原因。
不过,对于一个成长型的企业,盈亏并非重点,对市场的教育和培养、以及自身产品与技术的革新,才是 决定未来市场最重要的因素。
内容整理自网络